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原创新闻

为何提"养生"才想到老中医 中医传承发展要靠"标准化"

  • 2016-01-25 10:38:11
  • |
  • 无锡健康新闻网
  • |

  周杰伦《本草纲目》里有句歌词:“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

  最近中医确实骄傲了一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从中医古籍得到启发,并用现代医学技术提取青蒿素,在抗疟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时间,媒体狂欢,举国同庆,有点儿中国“中医药”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味道。

  与此同时,也让用现代医学研究中医成为热点,而中医标准化作为一项现代技术和方法,长期以来存在不同意见。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医能否标准化,实质上是中医能不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问题。因为要大规模推广应用,就必须制定标准,否则无法执行。中医只有标准化了才能方便教学,方便验证疗效,方便分辨庸医良医。

  但也有更多的人认为,过去中医的传承模式就是师带徒,而师父的观点就是传承于上一代人的经验加上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解,但其实发展到今天,现代人对经典著作的偏好和理解程度其实都是不同的,如今各“医学流派”的连观点都无法统一标准,更不用说临床诊断的标准了。中医就是经验医学,无法“标准化”。

  中医该不该标准化?中医该如何标准化?我国中医标准化的进程如何?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咱们来梳理梳理。

  中医需要标准化吗?

  “如果硬是拿西医的标准来套,很荒唐”

  简单讲,中医标准化无非是采取一套标准对中医进行量化,它的目的在于在一定范围内追求最佳秩序,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共识,能在一定范围内共同使用和反复使用。

  “如果硬是拿西医的标准来套,很荒唐!”国家级名老中医徐志瑛认为,流传几千年的中医,其实本身就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标准化最早的基础之一,“旁人看不懂、觉得玄就不是标准了吗?”

  比如中医诊疗中的针灸,针对不同的疾病针刺不同的穴位,才能治病;

  比如中药炮制,中药发挥应有的药效,是有一套严格的“炮制”规范的。

  作为徐志瑛中医传承工作室的核心人物,徐志瑛本人其实早就意识到了标准化这个问题。既然都在讨论标准化问题,无非是因为中医没有足够的样本,没有足够的对比数据,也没有像西医一样的对照组。像徐志瑛的中医传承工作室中,学生的毕业考核、评审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国家传承委员为来定,这套标准区别于过去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

  而近十年来,徐志瑛和她的“弟子”也搜集了大量典型的临床治疗案例,并录入电脑,整理中医的量化标准,以期为实现中医大数据贡献一点点力量。

  但是,现代科学往往都是数据表达,如果不制订一套通用标准,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极其困难。浙江中医药大学药物研究所所长吕圭源教授不反对中医标准化,但他一再强调,这套标准一定要适合中医辨证施治、个性化治疗等特性,照搬西医的标准化是行不通的,需摈弃“拿来主义”的做法。

  因为目前中医的诊断或疗效指标中定性较多,很多都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不同中医师对同一病人开出来的药方不同很正常,因此,中医现行的标准相对是原则性标准。

  拿中西医诊病方式举个例子,西医将舒张压达到或大于90mmHg,收缩压大于达到或140mmHg判定为高血压病,中医则可诊断为肝阳上亢——这就属于“不可完全定量”。

  打开中医不传之秘的“黑匣子”要靠新技术

  长路漫漫,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实,国家药监部门对于中成药的准入门槛比较严格,相比中医“出海”之路的坎坷就显得宽松了。

  中医药进入西方医药主流市场,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是主要途径之一。然而,FDA临床实验是一个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复杂工程,一些中国中药产品在美国FDA批准的临床实验还在进行中。

  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医标准化工作是中医发展的必要条件,且迫在眉睫。

  不过与此同时,吕圭源教授表达了他的想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中医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思路创新和技术条件必须跟上。”

  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说的是对中药剂量的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为什么有的中医是名医,有的是庸医,甚至伪医。

  如何把名老中医的用药用量‘经验’充分转化以便广泛应用,这是非常困难的。目前现代技术的研究成果还没有为此作出较多“贡献”,这也是目前很大的瓶颈。

  譬如,有一种仪器能够“分辨”出舌苔厚到什么程度,与名老中医看诊一个“档次”完全符合,从而作为判定得了什么病、该吃什么药的依据之一,这种仪器代表的技术便是中医想要的,也是适合中医标准化的。

  “中医标准化”不断推动 仍在起步阶段

  前景美好,进程缓慢

  所幸,2009年中药量效关系研究已被列为国家973课题项目,希望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打开中医不传之秘的“黑匣子”。

  之后,中医标准化被不断推动:

  2010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了五个全国中医药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提供技术保障。

  同年,《中国药典》2010年版出版,整体上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标准化工作的代表,作为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典,具有法律效力;

  2012年,财政部拨组织全国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试点)建设单位,开展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评价工作以及标准化人才培训工作。

  2015年1月,在“2014年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发布会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报告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宣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同意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继续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

  尽管如此,中医标准化进程尚在起步阶段,屠呦呦运用现代技术研究中医是个很好的典范和标志,或许是个不错的契机。总之,前景美好,前路漫漫。

  • 来源: 无锡健康新闻网
  • 本文地址:http://www.0510news.cn/news/3895.html
  • 手机浏览地址:http://3g.0510news.cn/news/3895.html
  • 母婴
  • 男人
  • 女人
  • 老人
新闻
焦点报|专题策划|曝光台|健康资讯
服务
预约挂号|名医馆|口碑榜|健康面对面
合作QQ:1767575253 官方邮箱:1767575253@qq.com 欢迎联系我们
关注微博:

扫一扫关注无锡健康新闻网频道微信